家庭教育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说它“常”,是因为只要家庭存在,就有家庭教育的问题。儿女抬头不见低头见,古人说子女都在“膝下”,形象地说明了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关键性的影响。说它新,是因为社会生活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所直接接触到的社会信息也越来越多,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父母的苦,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理论上说,孩子有无限的前途,有的父母看着走红的明星、著名的作家、成功的经理等等“社会名流”,眼红心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成名。
父母有了“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给自己超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进口的奶粉,时髦的衣服,高端的玩具,连绵不断的零花钱……父母们似乎在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实际上这些都是父母的糖衣炮弹,反思一下,在看上去无私无悔的投入背后,父母藏匿了多少不切实际的“愿望”呢?孩子无法洞察父母的心思,但是他们身上的各种毛病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应”,最起码,父母也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开始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别”于父母的人。孩子的成长,最终要依靠他自己的基本素质。最贴切的比喻,就是教子如种树,父母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工夫,而不要整天想着子女应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古人所说的“拔苗助长”,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急于求成,本末倒置的不明智做法,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但是事到临头,自己教育子女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功利起来了。
再渊博的父母,也代替不了图书馆;再富有的父母,也不是摇钱树。你最终能给孩子多少具体的知识和物质享受呢?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一时期从你的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健康的人格,可以独立地解决困难,自信地面对挑战,自觉地远离恶习,主动地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总之,成了一个素质过硬的人,成了一个不用你操心,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个人理想的人,那才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孩子不是父母自己的,而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父母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而没有管制和强迫的权力,如《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孩子是我的骨肉,我们做父母的辛苦又辛苦地拉扯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怎么不是我自己的呢?但是,成年人不要忘记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个人都是被抚养、被教育,才长大的。所以说,教育孩子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对自己所受教育的一种偿还,所以不能认为作为父母,就理所应当地对孩子发号施令;不能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父母也不是孩子的,在孩子面前,父母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由于血缘关系而应该放弃。父母完全没有必要,最终也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仆人。很多父母自觉自愿地为孩子遮风挡雨、端茶送水、穿衣提鞋——不肯错过一次机会,同时兼任孩子的自动提款机,孩子连提都不用提,钱就送上来了。我们对这样的父母朋友要说一声:“歇着吧,您!”
最要紧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因循守旧、懒惰怯懦、悲观厌世、浮躁轻率、好高骛远、自私孤僻等等不良因素都会左右孩子的成长。社会是大熔炉,也是大染缸,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是最关键的因素。
但是,家庭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它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技术,也就是说不能像设计产品那样,按照一定的配方教育我们的孩子,然后可以料定孩子的长短。孩子是活生生的,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处于动态之中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有些父母希望获得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也是不切实际的、偷懒的想法。(淡淡的云推荐)